2025年4月的国际金融圈充斥着躁动。
中国连续两个月减持美债的数据引发关注,3月抛售189亿美元,4月继续减持82亿美元。
此时中国持有的美债总量降至7570亿美元,这一动作恰好发生在中美贸易额同比增长3.7%的背景下,6882.8亿美元的货物流动量背后暗流涌动。
全球货币体系的重构早在80年前就埋下伏笔。
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,美国主导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。
当时规定35美元可兑换1盎司黄金,各国货币按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。
这种制度既推动战后经济复苏,也让美元成为实际的世界货币。
但美国财政开支的膨胀逐渐打破平衡,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,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。
失去黄金锚定的美元急需新支撑,产油国沙特成了关键目标。
美国政府与其达成秘密协议:石油贸易使用美元结算,沙特将赚取的美元购买美债。
石油美元体系的形成让美元霸权得到延续,全球能源市场成为美元的专属领地。
这种循环模式持续运转半个世纪,直到新的变数出现。
2008年金融危机成为转折点。
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政策应对危机,洪水般的美元涌入国际市场。
中国房地产行业在这股浪潮中快速膨胀,开发商借助美元债实现扩张。
十三年间,仅碧桂园就发行超百亿美元债券,美元融资占总融资比重一度高达60%。
但2022年美联储政策突然转向,十一次加息把利率推至5.25%历史高位,原本低息借入的美元债变成沉重负担。
面对集中到期的境外债务,三家中国头部房企在2023年出现连环违约。
恒大集团年报显示其美元债总额达227亿美元,利息支付压力激增。
美元债务危机传导至国内楼市,预售项目烂尾与断供潮倒逼监管部门介入。
这场源自美联储加息的风暴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,中国开始系统性地降低美元依赖。
2013年启动的"一带一路"布局此时显现价值。
通过基础设施合作,中国与150多个沿线国建立直接贸易渠道。
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使新疆喀什到瓜达尔港的陆路运输时间缩短80%,能源与货物贸易开始使用本币结算。
沙特吉赞经济城项目用人民币支付工程款的先例,直接挑战了石油美元体系根基。
美国的经济困局正在瓦解其传统优势。
联邦债务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,接近年GDP的130%。
过去惯用的美元潮汐战术——通过加息回收美元制造他国危机,再用降息低价收购资产的模式,在人民币结算扩大的背景下效力减退。
沙特2025年对华石油出口的26%采用人民币结算,相比五年前提升19个百分点。
特朗普执政时期发起的中美贸易战仍在持续,但博弈主战场已转移至金融领域。
当中国钢铁企业与澳大利亚铁矿商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时,当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接受人民币支付时,当伊拉克央行宣布用人民币补充外汇储备时,美元霸权的裂痕正快速扩散。
这种变化引发的连锁反应远比关税制裁更让美国担忧——美债抛售潮可能导致债务危机提前爆发,动摇其维持军事优势的经济基础。
目前的局面形成双重对冲:一方面中国通过工业体系完善强化经济韧性,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28%高位;另一方面加速构建跨境支付系统,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从2010年的0.45%升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5.7%。
在中东沙漠里,阿联酋哈利法港的集装箱印着中文字样,卡塔尔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悬挂着人民币结算电子屏,每笔绕过美元的贸易都在重塑着全球经济秩序。
这场无声的较量仍在继续,其结局将决定未来五十年的世界货币版图。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配资优秀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